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脑血栓
中风脑血栓是常见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从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改善脑循环、改善脑细胞营养和调节脑神经功能出发,对33例脑血栓病人利用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78岁,平均64岁,70以上者16例.伴有高血压者8例,高血脂症、高粘血症11例。病程2~51天,左侧脑血栓21例,右侧脑血栓12例,短暂发作型5例,进展型24例,完全型4例。伴有昏迷者8例,偏瘫语言障碍33例。23例由疼痛科单纯阻滞治疗;10例同内科共同治疗。
1.2阻滞方法 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屈颈,穿刺点定在枕后结节下方,C2~3间隙外侧约2.5cm处,选4cm长5号针垂直进针,或稍向外侧,对准乳突尖下方1~1.5cm处(为C2横突),进针约3cm,触及横突后滑过横突至椎间孔处,可有异感放射至耳后,回抽无脑脊液、无血液后即可注药(见图5-6)。同法阻滞对侧。约10min后,耳后及枕部出现麻木感,整个面部有热感,双侧出现霍纳综合征,提示阻滞成功。1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3天,再行第2疗程。用药:2%利多卡因3ml+0.75%布比卡因2ml,注射用水5ml,共10ml,每侧5ml.
2 结果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有效:症状明显减轻,生活基本自理;无效:症状无改变。本组33例经2个疗程治疗,临床痊愈17例,有效14例,无效2例,共阻滞367次,全部出现霍纳综合征,有17例出现头晕,无其它并发症。对31例痊愈及有效者随访2年,生活完全自理者23例,生活基本自理者5例,复发3例。
3 讨论
颈上神经节位于C2、C3横突的高度,支配大脑前、中、后动脉、舌动脉、面动脉及脑膜中动脉。颈交感神经丛来自颈脊神经分出的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1],在椎间孔处注药即阻滞椎旁脊神经,相应阻滞颈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产生颈上神经节阻滞效果[2]。
脑血栓期间脑局部血流阻断,可引起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恢复血流,神经细胞就会肿胀坏死。为维持脑功能和代谢正常,必须及时恢复适当恒定的血供给[3],颈上神经节阻滞下通过Willis环可以从对侧获得血液供给,沟通颈内动脉和基低动脉之间的联系,起到代偿性供血作用[3]。本文从这点出发采用双侧交感神经阻滞治疗法,效果比较明显,语言、肌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短暂发作型5例经阻滞3~5次,症状控制,临床痊愈,效果较好。颈交感神经阻滞在早期可解除血管痉挛,后期可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增加脑血流,改善脑功能,作用较为显著,是治疗脑血栓的可行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应诗达主编.麻醉科手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85.
2. 侯典勤,等.椎旁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疼痛学杂志.1997,5:102.
3. 韩济生主编.神经科学纲要.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834~837.
发表于《中国麻醉与镇痛》.1999;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