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旁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是目前较好的方法,但有误伤气管、食道、胸膜及失音等并发症。自1993年以来,根据颈交感神经的解剖特点,将星状神经节阻滞改行椎旁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偏头痛67例,现报告如下。
1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曲膝屈颈。穿刺点在枕后结节下方,C2~3间隙棘突外侧约2.5cm处,选3cm长6号针垂直皮肤进针,或稍向外侧,对准乳突下方1~1.5cm处为C2横突方向,进针约3cm,可触及横突并滑过横突至椎间孔处,有时有异感放射至耳后,回抽无脑脊液、血液后即可注药(见图5-6)。10分钟后,耳后、枕部出现麻木感,而面部有热感,Horner综合征出现。1日1次,3次为1疗程,休息3天,再行第2疗程。用药2%利多卡因3ml,0.5%布比卡因3ml,氟美松2mg,共7ml。?
2 临 床 资 料
2.1一般资料:本组67例,男21例,女46例,年龄15~64岁,病程10天~21年,右侧头痛36例,左侧头痛31例,按疼痛治疗学分型[1],普通型偏头痛48例,典型偏头痛19例。神经学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血压正常。本组未用其它治疗,只行阻滞治疗,共阻滞264次,最少2次,最多12次。
2.2 结果: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症状明显减轻,不影响生活和工作;无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无改变。阻滞10分钟后,耳后枕部有麻木感,头痛剧烈者效果好。2个疗程痊愈42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本组共阻滞264次,有5例发生头晕现象,别无并发症和副作用。对痊愈42例进行随访,3年内有3例复发。
3 讨 论
3.1颈上神经节位于第2、3颈椎横突的高度[2]。颈总动脉的分支——大脑前、中、后动脉、舌动脉、面动脉及脑膜中动脉等均由颈上神经节发出分支并组成各种神经丛予以支配,星状神经节仅发出分支支配椎动脉所分布的区域[3]。颈部的交感神经丛来自颈脊神经分出的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4]。星状神经节阻滞,并非局麻药直接阻滞了星状神经节,而是浸润到临近的节前纤维、节后纤维而发挥作用[5]。在神经根椎间孔处注药阻滞,局麻效果可与硬膜外阻滞相比拟[6]。所以选C2~3间隙神经根椎间孔处注药阻滞,即椎旁脊神经阻滞,相应的颈上交感神经节的节前纤维、节后纤维均被阻滞,起到颈上神经节阻滞作用。
3.2偏头痛的发病机理: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偏头痛的发作是颅内外血管收缩和扩张的结果,血管的变化是双向性的,开始主要是颅内血管收缩,此期出现临床前期症状(先兆),继之主要是颅外血管扩张,在头痛高峰时,颅内血管也有扩张,扩张的动脉周围发生水肿和痛阈降低,此期出现临床上的博动性头痛。先兆的性质和头痛的部位取决于血管舒缩障碍的区域[7]。颈上神经节阻滞在调整交感神经功能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收缩的功能舒张,也能使舒张的血管收缩[8],从而调节脑血流量和植物神经功能,脑氧供应增加,减少致痛物质的释放,氟美松能减少渗出,有消炎、消肿作用。
3.3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是可行之法。与椎旁颈交感神经阻滞相比较,因星状神经节周围有气管、喉返神经、经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椎动脉、臂丛神经,椎旁颈交感神经阻滞是一种简便、安全、成功率高的方法,并且无星状神经节阻滞可能出现的气管、食道、胸膜及喉返神经阻滞等并发症。
参 考 文 献
1. 赵俊,张立生主编.疼痛治疗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276.
2. 刘小立,牛爱清主编.星状神经节阻滞.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
3. 中国医科大主编.人体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79~283,536~538.
4. 应诗达编.麻醉手册.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80.285.
5. 郑方.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疼痛学杂志,1996;4(2):49.
6. 吴珏,等.临床麻醉.见裘法祖主编.一般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95.
7. 章军建,项红兵主编.临床疼痛诊断治疗新进展.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313.
8. 宋文阁,类维富主编.临床疼痛鉴别诊断学.济南:济南出版社,1992.16.
发表于《疼痛学杂志》1997;5(3):102 |